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5.3级地震 震源深度20千米
《荀子.禮論》人一之於禮義,則兩得之矣。
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不同于孟子撇开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不谈而直奔陈义过高的仁政,墨家治平天下的基础在于说服己与群的利益的相关,即己损一毫,群损一毫。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韩非子·备内》所举: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李贽犹爱墨子,著有《墨子批选》二卷。唯才是举,唯利是图,以利为先,李贽的人才观和财货观离儒家远,于墨家近。这对当时来说亦是一种进步。
自程朱之后,其后学多穿凿附会,妄传师说,非但不能得先师之要旨一二,更造成了整个社会务清谈,轻实际的浮夸作风,这为李贽所不能容。墨家对儒家最大的反动就在于其率先提出了以利为爱,利义并行而不相悖。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4如今已经陆续有学者注意到了墨家对李贽思想形成的重要性。
以贤(才能)为衡量人才的第一标准,又不同于儒家以德为第一的人才观。至善者,无善无不善之谓也。
2目前对于李贽《童心说》可能借鉴到的先秦思想,大抵都为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法贵天真,不过笔者认为要注意墨子人性所染论在另一个哲学旁支上对童心说的支持。其褒扬齐桓、管仲,服膺秦皇、明祖,都有明显的事功主义倾向,与一般儒生趣旨大异。学成义理,则应尽力保持童心。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群为所杀伤,己亦不能幸免。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家在孟子性善论及荀子性恶论中所采用的性自所染,从外部经验条件来反诸于人性初始,比之前两家更为客观。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虽所言不同,然未尝有欲用而不如其言者。这是以私利和公义的统一作为基础的。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笔者认为李贽的童心之始发,分为两个阶段。
李贽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呢。《童心说》中李贽提出了一个疑问:童子者,人之初也。这是儒家断然不能接受的。未发之时,即心体未动,绝圣弃智,绝假纯真,以为法贵自然,偏向老庄。人皆有私信,无可厚非,各安其位,推己及人,即可修身治国平天下。李贽是明末最杰出的异端思想家。
本文惟望能在此基础上做一些小的补充。历共城知县、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如服田者者私有秋之获, 而后治田必力。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有三位非儒最烈的思想家。
……予读墨子,谬为批选,而意其言之可用者如此。一是先秦时代的墨子,其书《墨子》中著有非儒三篇,现遗失两篇。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1亦有学者认为李贽名为反道学,实为反假道学而护真道学也,其思想本质暗通先秦儒家,于孔门并无二异,这个观点目前存疑,笔者是不赞同的。
即孔子、墨子、李贽对于人性善恶的源流其立论是一致的,即无善无恶,善恶不会自空无始。这句话明褒暗贬,真若一句即是在揶揄孟子自以为得孔门之道,实堕入偏狭之门。
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李贽可能继承和发展了墨家的功利主义和人才观,甚至更甚之,提出小人亦可用,因其才难得,退之反而心生不平,为害更大。
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
孟子被其排在《藏书》第三十二卷德业儒臣传中的第二位,有评语真若登孔子之堂而受衣钵也。然则读书一多,义理进入内心,则功名利禄之心起,所言所行就不自然。惟无善无不善,乃为至善,惟无可无不可,始为当可耳。《明灯道古录》中说:如好货,如好色,如勤学,如进取,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子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
李贽的思想体系十分旁杂,涉及政治、哲学、文学、经济、历史等诸多方面,并对一些社会议题有超过同时代人的思维和创见,比如呼吁男女平等和反对重农抑商等等。已发之后,心由形役,须对内持守,对外所染得当,偏向墨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除了上文提到的《童心说》里所举的反对性自命出的例证,李贽是从根本上否定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
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